相亲网站和社交网站。记者任竟慧摄。
1999年,出身网络的台湾作家痞子蔡以一本以网络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火遍大陆,成为不少80后关于网络爱情的启蒙读物,十五年前的彼时,对大多数人来说,网上传情还存在于遥远而神秘想象之中。未曾可想,十五年后的今天,网络已然成为生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年初发布的《互联网研究报告》表明: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如网络购物、游戏、视频等服务纷纷引入社交元素以促进发展,而爱情正是社交中最亲密的部分。
相识篇:心诚则灵,水到渠成
因为忙于工作且生活圈子过于狭小,不少适婚青年的求偶都成了老大难: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在普通社交圈活动,平均每月认识一个异性。这般进度本来就很低效,加上男女适婚时也是事业拼搏时,整天埋头工作,一个月要认识一个异性都很困难。
80后小伙小陈说:“我的生活圈子很单一都是同事,个性又很内向,比较害羞,有点儿怕生,对自己没有自信,不太善于在生活中参加活动主动拓宽社交圈,结识其他异性。一转眼年纪大了还一直单身,父母就特别着急,思来想去,我这种个性只适合在社交网站上认识女孩,让我和对方在结识过程中有个缓冲。就这样,我开始了网上相亲的活动,有一天,我的社交网站页面出现了一个清丽的女孩,那个女孩就是小丽。随即开始了我们的互动,几次聊天下来发觉非常投机,相互感觉都不错,就相约见面,相处下来也非常顺畅,慢慢的就发展成了恋爱关系。”对这段起始于网上的感情,小陈告诉记者,“我们的相识过程并不浪漫,也不刺激,但是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甜蜜,我很感激。”而今两人已经准备结婚,坐在他身边的女友小丽也表示,也许网恋大多都不靠谱,但是没有互联网就不会认识现在的他,可能自己到现在还是单身呢。如今,身边的朋友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赵小姐和刘先生已经结婚半年了,赵小姐说,他们是通过一个网络论坛认识的,后来互加了QQ,两人聊的很投机。“那会儿还在上大学,我们一聊就聊到深夜两三点才会去睡觉。刚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朋友告诉我,网络上都是虚假的,不要相信,但是每次难过的时候,他都会陪在我身边,让我安心。”虽然那时候两个人不在一个城市,但是赵小姐和刘先生经常通过网络聊天和视频,让两个人的距离不再遥远。“通过互联网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并且走进了婚姻殿堂,这是很值得欣慰的。再等我们奋斗几年,让他的父母也过来,大家一起生活,这才是我理想的婚姻状态。”赵小姐说。
历史作家张忆安曾说过,他与初恋、与妻子都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初恋失败了,但爱人与他共同走过了十几年时间,也已经有了爱的结晶。随着网络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通过网络牵手之后历经多年感情不变的情侣、夫妻,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出不止一对。互联网最多只是改变了爱情产生和发展的形式,改变不了爱情本身。网络丰富了爱情的表达形式,缩短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让原本也许会错过的男女有机会走到一起。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是让身处异地的情侣手持手机就能接触到恋人的音容笑貌,不必再凭空臆想或者对着照片黯然神伤。从这个角度上说,网络和手机是爱情的七彩桥、催化剂。
网络相亲虽然不乏成功案例,但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在一家动画销售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宋小姐就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反例”,“2011年初,我还是单身的时候,在国内一家知名相亲网站上结识了一位长相酷似韩星权相宇的英俊男子,在看到他照片的一刻,我认为这就是我今生的另一半了,qq、电话聊天都很投机,但意外的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肯同我见面。相识一个月后,我再也受不了相思之苦,就独自跑到他的单位去见他,这才发觉他完全不是照片上的样子。那种失落的感觉,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宋小姐告诉记者:“网络只是一个媒介,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觉得不错的就要在确保对方提供的信息是准确真实的情况下及时见面。避免发生让自己难过的事。”
网络相亲作为新生事物,虽然给青年带来了更广泛的平台更舒适的互动方式,但与古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比毕竟过于年轻,所以依然需要提醒应用这个途经的青年在享受空中传情的快乐的同时,多加一分谨慎。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