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来我们体验了不少知名的VR产品,从ChinaJoy2015上第一次接触到PlayStation VR(那个时候代号还是Project Morpheus)以后,就对以后是否能够躺在家里带个头盔牵一发动的玩游戏深感兴趣。在体验过目前最强没有之一的HTC VIVE之后,对VR游戏也从激动转为期待,毕竟VR设备和游戏的成本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够普及,能够平衡体验和成本的VR才有机会在市场上立足。
时值《云中行走》即将在国内上映,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的是杂技演员贸大楼之间走钢丝的故事。电影的亮点在于用数码技术再现的17分钟走钢丝情节异常逼真出众,据说在纽约电影节点映时,国外一男观众居然被吓吐了。索尼做了一个类似《云中行走》的PlayStation VR Demo,也让玩家也有机会体验“云中行走”的感觉。
(准备开始走了,有点小怕怕)《云中行走》VR DEMO的体验要比CJ上的第一波VR游戏体验轻松很多,因为“行走”必然是站着的,所以只要轻松的带上PlayStarion VR眼镜和任意,体验就算开始了。跟想象中的一样,DEMO一开始,我就已经置身于高楼的边缘。边缘的程度可以想象一下电视剧里经常有人嚷着要跳楼,一脚踩上楼顶的扶手,说要跳又不跳,最终不小心摔下来的那个边缘。抬头望到天空,回望四周是比我更低的高楼。很不巧,这次的边缘正好有一根钢丝,那么接下来我肯定要走钢丝了。
(要走到头了)沿着钢丝向前走,眼光直直往下看,可以清楚的看到比晾衣杆细一点的钢丝,却看不到我的脚。我脚下的这栋大楼看上去并不是世贸大厦,因为大楼下面是港口而非密密麻麻的人群。大楼高度未知,往下看时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试着摇晃一下身子,钢丝纹丝不动,往前走一米半,被工作人员叫回,走到底了。
确切的说这并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毕竟它只有30秒的体感时间,除了走也没有其他的操作。场景做到了四面八方包围式的沉浸体验,但是不管你走完没走完,影片都会结束。如果走得快,还有机会往回走一下。它更像是一段影片,而非互动式的游戏。
PlayStation VR以两块960×1080像素OLED屏幕组成的1080P的分辨率来支撑整个高楼走钢丝的大场景,对分辨率是个,分辨率越高沉浸感则越强。在大场景往下望时,底下的港口依然能看出“看屏幕”的颗粒感。旁边一个第一次体验PlayStation VR的大叔边走钢丝边发出恐高的唏嘘声,而我是见过“打僵尸大世面”的人,自然会比较淡定。能够吓到大叔,说明PlayStation VR在沉浸感上已经非常实用,正如我第一次体验PlayStation VR也非常激动一样。不过比起走钢丝,我更喜欢《夏日课堂》和《初音》这类互动性更强的游戏。
不免要提一下HTC VIVE,PlayStation VR不具备距离传感器,走了多少,PS4是无从得知的,走到临界点,系统也不会提示你快要出界了(如果是HTC VIVE,眼前会有一道光墙,提示走到了空间的边缘),因此PlayStation VR的整体效果比不上HTC VIVE。但是虽然这两个目前最让人期待的VR设备都没有公布价格,但显然PlayStation VR的价格会比HTC VIVE低很多,毕竟PlayStation VR一开始就是为VR游戏服务,并且也不需要一个20平方左右的长方形空间,装载两个距离传感器,再配一台高性能电脑,对于客厅游戏爱好者来说,看上去是一个更实用的选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