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心集聚了十万个为什么,可最后我也没弄清为什么。于是跟坐在身边的同学说,有个多年没联系的人突然给我发消息,我怎么回?
同学的话,让我不已:这么久没联系,你在明,她在暗,她要是跟你借钱,借了你不情愿,不借显得小气;她要是请你吃饭,去了你未必尽兴,不去显得你不给面子。横竖没落着好,何必回呢?根本理都不用理。
删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纠结。一两个小时之后,看到动态里有人说,那个女生QQ被盗了,原来那条消息根本不是她发的,实际上自己真是想多了。
其实,有的人躺在好友分组里,躺在朋友圈里,只是一种习惯,不是一种存在。有一天,他突然出现,问一句“在吗”,你还得在内心上演一部大戏。
那个时候的“在吗”,就像打电话时候的“喂”,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礼貌,是一种开场白,是一种搭讪的羞涩。
我们每天被这么多的软文、广告着,一不小心朋友圈就被刷屏了,再不就是三天两头地被投票、点赞。也许见多了套,但是依然害怕被骗、被套。
说白了就是,不少人认为,“别问我在没,我要说在,你找我借钱怎么办?我要说不在,你请我吃饭怎么办,所以直截了当地说什么事,这样我好知道我在不在”。
还有人说,“我平时上班手头已经一大堆工作,突然弹出来一个不知道麻烦还是简单的事情会很烦,然后还要问‘什么事?’要再等一次他的回复”。
抛出一句来意不明的话,把对方置于一个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的尴尬境地,甚至还会影响打断别人的工作,你说对方怎么回?
如我自己,现在用微信比较多,QQ基本只看群消息,如果有人发“在吗、有空吗、忙吗、睡了吗 ”,我一般视而不见,很简单,这些话里没有提供任何信息,回复只会增加无用功。
真正找人有事的是做法是,表明来意,附带诚意,就算一开始没有具体说事情,但是可以表达,希望跟对方沟通的态度。比如,,我有点工作上的事情想找你了解下,如果下班后方便,可以聊下吗?
表明来意之后,一般人看到都会回复的。如果对方就是不回复,相信我,他不是没看到,只是单纯不想帮你。
事实上,你表明来意和诚意,他没回复你,这也不是坏事,你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信息。至少明白了自己在他心中几分几两,认清楚关系,下次不再自讨没趣了。
面对面说话时,我们大概不会无所事事地问“在吗”,更多是由浅入深地、七拐八拐地、不可避免地引出主题。
可是,在微信上、微博上、网络上,大家的时间碎片化,没有人听你试探性的提问,往往还没聊到主题,别人已经意兴阑珊,没有兴趣听你那冗长的引入。
会半生不熟地问一句“在吗”,本身也说明关系还没到那份上。闺蜜、铁哥们,有事呼叫,直接:滚出来。
本文作者/欣所向之:爱好文字的90后白羊女子,情报学研究生在读。微信公号:怀左同学(woniuriji_huaizuo )
推荐: